top of page

清淤新成效
水庫淤泥的重生之路

  台灣四面環海、降雨量豐富,氣候溫暖潮濕,但也因為山高地陡,河川多呈東西走向,導致河川短促難以源遠流長。因此儘管台灣每年降雨量超過800億噸,平均總用水量僅約163億7200萬噸,水資源利用率仍不到二成

  為截流水為截流水源,多會在河川建立水庫,但是現在台灣水庫積淤情形嚴重。以石門水庫為例,根據水利署資料顯示,石門水庫截至2023年12月,累計淤積量為1億456萬立方公尺,佔水庫設計庫容的33.8%。由於近年台灣降雨不穩加上水庫淤積,使得多數水庫蓄水量下降,使得各地水情頻頻拉警報,有效清淤及淤泥再生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,而台灣又該如何在成本與生態保育間取得平衡。

台灣水庫怎麼了?

  水庫淤泥的問題是台灣水資源無法有效利用的因素之一,台灣水資源發展協會理事黃安調說明,台灣水庫多為在槽式水庫,也就是在河川主流建設水庫集水,雖然相較其他水庫形式能攔截到較多水源,但同時泥沙淤積速度也較快。

  •   在山區接近平地的地區,阻段河流建成水庫。在槽式水庫具備有集水、蓄水及取水功能,為河川水資源調節上最直接有效的方法。

      但是泥砂流入量大,易造成水質污染和淤積,加上大壩阻隔了泥沙的供給,易出現河口海岸的侵蝕退縮、河床降低等問題。此外,在槽式水庫集水區較大,洪水對於水庫的威脅相對較高。

    (資料來源:黃安調、經濟部水利署)

    在槽式水庫.png
  •          水壩建設在離河川主槽不遠的支流上,離槽式水庫泥沙流入量較小,水庫壽命較長。不過離槽式水庫受限於引水路的容量,且水資源無法充分利用。此外,離槽式水庫需與引水設施並用,水庫管理複雜度較高。

    (資料來源:經濟部水利署)

    離槽式水庫.png
  •        堰堤型水庫即為在河川中放置障礙物,以形成水潭。大多僅能提高水位,並無蓄水功能。

    (資料來源:黃安調、經濟部水利署)

    堰提型水庫.png

  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特聘教授吳瑞賢表示,台灣水庫整體的容量不夠,且持續在減少當中。台灣水庫的庫容與用水量不成比例,舉例來說,石門水庫一年要使用四個庫容的水量,但因為台灣降雨時空分布不均,即使部分時間水庫蓄水充足,一旦三個月未降雨,就會發生缺水問題。

  水庫蓄水率沒有增加的同時還在不斷減少,一次颱風便會為水庫帶來十分可觀的淤泥量,使得台灣水情問題更加嚴峻;而南臺灣除了曾文水庫外並無其他大型水庫,因此時常出現缺水情形。吳瑞賢說明,台灣目前採取「跨域引水」的作法,也就是將水從蓄水量充足的水庫引到需要用水的水庫,以填補部分地區水庫供水不足的問題,不過此舉並無法增加總水量,台灣的用水仍是問題。

點擊看看三種水庫介紹!

淤泥1.jpg

水庫淤積嚴重,為何不清?

(照片提供:經濟部水利署)

  水庫淤泥問題困擾台灣已久,清淤成本和難度高,儘管已積極進行清淤,但在以往的印象中,淤泥幾乎是無解的問題。不過,根據水利署資料統計,石門水庫2019年至2023年累計清淤量1827萬2000立方公尺,占總量的24.92%,呈逐年上升趨勢

  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分署副分署長曾國柱表示,石門水庫目前採陸挖、抽泥、水力沖淤三管齊下的方式,希望能恢復石門水庫的庫容。石門水庫的抽泥量已從2019年的116萬立方公尺,逐年增加到2023年的403萬立方公尺,已遠高於年平均320萬立方公尺到330立方公尺的淤泥入庫量。

​台灣近五年水庫清淤量前五名

(資料來源:經濟部水利署)

  對此,吳瑞賢說明,當沖刷下來淤沙沉澱堆積後,除非使用爆破的方式,不然難以移動,2001年納莉颱風造成曾文水庫嚴重積淤,積淤至今仍無法解決。吳瑞賢表示,現在的清淤治標不治本,要想讓水庫庫容恢復基本上不可能,只能盡量保持,讓水庫「延壽」,延長水庫使用年限。

未命名.png

石門水庫的清淤攻略

台北港土方收容管理費

260

一立方公尺

​元

高昂
沉澱池清淤成本高昂

一立方公尺的淤泥花費

​元

530-550

砂石車的運輸成本
(從沉澱池載往台北港)

石門水庫主要清淤方法以砂石運送(陸挖)與抽泥船為主。

陸挖是指挖土機開進在水庫上游蓄水區進行清淤工作,挖出的淤泥由砂石車向下運送。
一年平均清淤量約3050萬立方公尺。
陸挖在高水位時無法進行,且大量砂石車行駛會影響附近居民,運送時間也受到限制。

什麼是陸挖?

抽泥船的優點是不受水位限制,幾乎全年皆可運作。
石門水庫現有三艘抽泥船正在使用,抽泥船利用絞刀沉至庫底,將沉澱在水庫底部的淤泥抽出,再經由輸泥管送至下游沉澱池置放。

抽泥船如何運作?

  沉澱池的淤泥需堆置和瀝乾,需耗費約一年的時間,讓泥沙含水量下降才能進行再利用,由砂石車清運至台北港填海造陸。然而,晾乾泥沙耗時較長,目前石門水庫的13座沉澱池均已達到容量上限,無法再存放更多淤泥。

馬路_edited.png
馬路.png
港口.png
卡車.png
卡車.png
無標題151_20241202214937.png
無標題151_20241202214941.png

根據北水局資料,2022年陸挖清淤量為27萬立方公尺,清一次淤泥需花費

一立方公尺的淤泥花費

372億600萬

​元的成本。

未命名2.png

阿姆坪防淤隧道
水庫清淤的救世主

省錢

1、減少台北港的土方收容的管理費

2、減少砂石車運送淤泥至台北港的運費

​乾旱期

乾旱期

洪水期

洪水期

平常水位高時

為提升石門水庫的庫容和清淤效率,阿姆坪防淤隧道於2023年完工。
阿姆坪防淤隧道具有三種使用時機與用途,分別為乾旱期、降雨期以及平常使用。
阿姆坪示意圖(平常).png

抽泥船將上游泥沙抽出,利用阿姆坪上方的淤泥輸送管線,排放至阿姆坪防淤隧道下游。

隧道下游處設有篩分設備,將粗顆粒泥沙進行販售和再利用,較細的泥沙則存放於沖淤池。

阿姆坪示意圖(颱洪).png

當水位低於阿姆坪的進水口時,部分灘地會露出,可利用陸挖方式進行清淤。

防淤隧道寬度達15米,乾旱期可作為砂石車運輸通道,縮短砂石車運輸距離。

開啟阿姆坪防淤隧道上游的閘門,讓洪水經由隧道沖刷沖淤池中的泥沙。將其排放至大漢溪並隨水流排放至外海。

阿姆坪示意圖(枯旱).png
  阿姆坪的建立能減少淤泥無處可放的問題。原本沉澱池晾曬改為堆放在沖淤池,等到洪水來臨直接排放到下游。若是以過往沉澱池的方式,一年只能清25萬立方公尺的淤泥。

  北水局表示,阿姆坪防淤隧道計畫預計每年能達到64萬立方公尺的清淤量。相比以往清淤量更高,也更省時與省錢。

​示意圖

​示意圖

​示意圖

平常水位高時

省時

1、載送淤泥的砂石車可通過阿姆坪隧道直達下游,          節省運送時間

2、淤泥直接排入溪流可節省放置沉澱池曝曬的時間

1、載送淤泥的砂石車可通過阿姆坪隧          道直達下游, 節省運送時間

2、淤泥直接排入溪流可節省放置沉澱          池曝曬的時間

  2023 年,海葵颱風時,阿姆坪進行沖淤作業,將從沖淤池內約20萬立方公尺的淤泥沖至下游,相當於減少1萬6000台砂石車運輸的成本,更省下1億6000萬元的清淤費用。

  今年的凱米颱風也再度啟用阿姆坪隧道,將堆置沖淤池內的10萬立方公尺淤泥,沖至大漢溪。

  石門水庫的清淤方式整合了上游的陸挖、中游的抽泥與水力沖淤,以及下游的水力排砂和抽泥,三管齊下,減少水庫淤泥問題。

清空水庫淤泥
有希望嗎?

 吳瑞賢表示,雖然阿姆坪的清淤數據顯著,一次颱風能利用阿姆坪帶走大量泥沙,但大雨挾帶的淤沙量往往相當於水庫二、三年的總淤積量。水庫的清淤量超過淤積量,是不可能的事。

 目前,阿姆坪隧道的清淤成效不錯,但清淤方式僅能治標,無法徹底解決水庫淤泥問題。對此,吳瑞賢指出,拆除無用的水庫並建造新水庫,才有可能改善台灣水資源缺乏的狀況。

 興建水庫涉及土地財產、環評等問題,難度極高。因此,目前台灣採取的各種措施,主要是為了延長水庫的使用壽命。

 吳瑞賢認為,若無法興建新水庫,則應提高蓄水設施的效率,並運用科技來管理水庫,全面掌握每一滴落在台灣土地上的水資源流向與使用方式。

 無論是工業用水、農業用水,還是民生用水,政府各部門一齊合作,才能更有效利用台灣有限的水資源。

DSC_0685_edited.jpg
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特聘教授吳瑞賢
DSC05900_edited.jpg

水庫淤泥的再生之路

水庫淤泥的
再生之路

        水庫淤泥的數量龐大,清淤後的存放問題一直是多年來的困擾。如今,水庫淤泥不再只是一灘爛泥,部分業者與學者透過對淤泥特性的研究,充分利用淤泥本身所具有的特徵,搖身一變成為擁有獨特價值與用途寶藏。

淤泥替代陶土 無用庫泥燒成陶

DSC05879_edited.jpg

​庫泥燒創辦人 林金德

       庫泥燒以水庫淤泥為原料,將淤泥廢料經過處理後,製作成可以燒制陶瓷的材料,讓淤泥廢土轉化為高價值的陶瓷工藝品。

       庫泥燒的發展源於創辦人林金德對鶯歌陶瓷產業的轉型需求,希望透過充分利用在地原料與產業創新,復興鶯歌陶瓷產業。

       將淤泥轉換為可以燒制庫泥燒的原料,要經過繁雜的過程,工廠需事先向北水局申請領取淤泥後,派車前往石門水庫領取淤泥。

       由於從水庫挖出的淤泥大小粗細不一,領取到的淤泥需要送往工廠進行研磨,讓顆粒的粗細大小統一並製作成方便存放的泥餅,當需要燒制庫泥燒時,就可以直接將泥餅打漿作為材料燒制。

​點擊步驟查看淤泥大變身

IMG_1195_edited.png

STEP.1
​向北水局申請領取淤泥

STEP.2
​工廠派卡車到石門水庫沈澱池領取淤泥

DSC05866_edited.jpg

STEP.2

STEP.3
將淤泥送往工廠研磨後製作成泥餅

截圖 2024-11-23 02.16_edited.jpg

STEP.4
大功告成!泥餅以攪拌機打漿後即可使用

截圖 2024-11-23 02.53_edited.jpg

STEP.1

STEP.3

STEP.4

淤泥怎麼變庫泥?

       庫泥燒在成本與環保的上具有明顯的優勢,林金德表示,相較於進口的陶土材料,在地材料的取得成本較低,大約可以省去三分之一的費用,且同時能減少淤泥的堆積量。但庫泥在燒制的過程中對溫度的控制要求較高,若燒制過程中溫度過高,會讓庫泥燒塌陷,融化成液體狀,且庫泥本身顏色較深,燒制出來後有可能改變原本上釉的色彩。

截圖 2024-11-23 15.20.56.png

        林金德說明,庫泥在燒制上的收縮比較其他原料大,一般陶土收縮比在10%~12%,瓷土大約在15%~16%,然而庫泥燒的收縮比卻高達20%這意味著10 公分的陶瓷燒制出來僅剩下8公分,這對經驗較少的陶瓷師傅來說,是很大的挑戰。

​左為燒製完成後的庫泥燒成品,與右邊未燒製前相比體積較小。

       庫泥燒的應用範圍廣泛,從日常陶瓷器具到工藝品、衛浴設施如馬桶,甚至涵蓋3D列印技術等領域。透過與學校、社區的合作,庫泥燒也被用於手作陶藝體驗與文化教育活動,推動在地產業與文化的結合,成為文創與觀光的亮點。

​上為燒製完成後的庫泥燒成品,與右邊未燒製前相比體積較小。

        經過特殊處理的庫泥,使用範圍遠超出你的想像,不僅可以製作日常用品和高價值藝術品,還能應用於建築材料上,如輕質骨材、隔熱磚和裝飾材料。庫泥在降低建築自重、提升隔熱性能等方面擁有獨特的優勢。

​綠色輕質骨材 淤泥建材新生機

        淤泥除了可以應用在陶瓷工藝品上面,還可以製作成名為「輕質骨材」的建材。輕質骨材的製作大致可分為兩種方法,分別為燒結型與黏結型。

cement.png

燒結型

黏結型

利用高溫將淤泥燒至1000多度熔融狀態後,讓內部充滿空氣,形成充滿氣孔的狀態,以達到輕質的效果。

利用水泥或者其他連結材料,將小顆粒的淤泥粉末連結在一起,形成輕質骨材。

        兩者方法降低重量的能力因製作的過程不同而有差異,黏結型製作成本較低,可降低的幅度較小,減輕效果有限,而燒結型幅度範圍較大,可應用的方面更多。

點擊查看

點擊查看

      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黃中和表示,輕質骨材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物自身的重量,適合用在製作橋樑、高層樓房等需要控制自重的建物,減少製作成本,提高結構設計的靈活性。

DSC05924_edited.jpg

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 黃中和

DSC05909_edited_edited.jpg

       輕質骨材因內部多孔的結構,對內外溫度的傳導慢,具有良好的隔熱係數,讓室內外的溫差小,能有效降低耗能、符合節能減碳的目標。

       透過燒製火候與淤泥佔比含量的控制,可以製作不同重量的輕質骨材,使用時可依需求選擇。

900

DSC05909_edited_edited.jpg
DSC05909_edited_edited.jpg

700

DSC05909_edited_edited.jpg

500

DSC05909_edited_edited.jpg
DSC05909_edited_edited.jpg
DSC05909_edited_edited.jpg

一般水泥

DSC05909_edited_edited.jpg

點擊看看不同淤泥含量的輕質骨材混凝土之間的孔洞差距!

DSC05906_edited.jpg

​隔熱混凝土用陶粒:
重量輕、孔隙多

​結構混凝土用陶粒:
重量重、孔洞緻密

       但輕質骨材內部的洞孔結構也會導致強度低於一般石頭,不適用於高強度的應用當中,可能會降低整體結構的強度,影響承載能力與耐久性。在施工方面也需特別注意,多孔特性可能會在施工中出現堵塞等問題,需調整使用不同的工藝方法。

 

       黃中和說明,輕質骨材的成本高於一般傳統石材,且目前輕質骨材因法規等種種問題在國內市場尚未成為主流,要發展輕質骨材作為建材還需要一段時間。

查看用途與特徵

       黃中和表示,未來希望透過將淤泥製作為輕質骨材,減少淤泥的堆積並實現資源循環再利用,減少碳足跡、降低建築成本和提升建材的環保性,推動永續的建築發展。

截圖 2024-12-02 22.48_edited.jpg

       隨著技術的進步,將水庫淤泥轉化為庫泥燒和輕質骨材等應用,不僅提供解決淤泥堆積問題的方法,並實現了資源循環再利用。這些新型材料在環保建築、文化創意及日常生活中展現不一樣的樣貌,若未來能透過更多淤泥創新技術,解決水庫長久以來淤泥堆積的問題,淤泥就不再只是爛泥,而是將廢土轉變為黃金。

bottom of page